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名家圆桌论坛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名家圆桌论坛

原标题: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我们时代的精神状态”著名圆桌论坛

如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物质绝对贫困问题,精神问题极为凸显。为了正确认识和评价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于2022年3月19日举办了以“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态”为主题的著名圆桌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8位专家学者和自由撰稿人齐聚一堂,碰撞思想,展示智慧。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向平教授主持。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指出,价值观的多样性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特殊性和新特点。在每个时代,社会上都有三种声音: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声音。三种声音都会聚焦现实中突出的重大问题。当代特征是理性的困惑和情感的对立交织在一起。从改变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要从一元发展到多元,充分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平等相待。

北京外国语大学李世涛教授认为,中国的现代转型不仅仅是古今之变与纷争,更是中外之争与互补。这两者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许多全球性、地方性和结构性的次要问题。现代性重视未来,压抑过去,无限地追求创新、变革和发展。当前,我们应该重建现代主体作为应对策略。

北京大学教授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当今时代的变化:第一,全球化进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使我们同时思考和反思自己。其次,疫情造成的新短缺抑制了消费主义,同时带来了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产生了新的焦虑和挑战。第三,人们根植于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认同感。第四,人们越来越多地介入网络,尤其是在元宇宙中寻求空,寻求某种确定性。第五,低碳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这与当前消费主义的抑制相结合。

湖北大学的蒋畅教授认为,高尚、平庸和卑鄙的区别在于人的灵魂和人格,而精神是灵魂的本质。精神是高贵的体现;人的主体性主要取决于人的灵性,灵性是主体性的本质和核心。

北京大学程教授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政治精神三个方面纵向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体系的变迁过程。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精神排名C;1990-2010年,在知识分子精神体系中,C位是人文精神;2010年起,科学精神改为C位。在每一个社会阶段,三种精神密不可分,但必须有一种精神起主流作用。

山西大学梅建华教授阐述了中国人精神状态的三大特点:面对灾难时,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从容平稳的感受性,“断骨接筋”的社会结构是隐秘的血缘秩序,中国广泛多样的地理文化环境是逐渐恢复的地方。他主张对中国问题的解释不能完全照搬某种模式;强调做中国哲学绝不是本土化的,而是世界性的。

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将媒介生态传播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生活中有媒介;第二,生活在媒体中;第三,媒体就是生命。认为今天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过程中。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数字社会或数字平台,成为我们观察青少年思想状况的重要渠道和窗口。要学会从舆论背后洞察青少年社会群体的特点和社会心态。

复旦大学邹教授认为,当今时代存在着一种从生存到生存再到恐惧的沉沦。恐惧是以外在的形式强加给个人的,所以必须通过社会结构的调整,包括一个社会政治结构的有序化或重新有序化,把恐惧从各种恐惧状态中解放出来。

华东师范大学的吴贯军教授主张基于现代性意识的全面范式转变,特别是主动性的展示。他指出,迎接时代的思想挑战,要从“奇点”思维出发,要有“奇点导向”的思维模式,在规律思维的基础上发展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赵勇教授以不同时代对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不同解读为例,探讨了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在《道德哲学问题》中阐述的“二律背反困境”。他引用阿多诺的名言“错误的生活中没有正确的生活”,强调要在二律背反的基础上积极反思时代和社会结构的整体。

首都师范大学程光云教授以后赛博朋克时代的代表作《雪崩》为角度和框架,以《雪崩》的关键词“超元域”、“化身”、“超卡”、“巴别塔”、“莫”、“南沙后”等为线索,探讨隐喻宗教、文明、语言之间的关系。

广州大学陶东风教授以“列平”为例,分析了近年来网络热词研究的三个误区:一是内涵模糊,充满歧义和自说自话;第二,对特定时期的社会心态做抽象的人性分析或心理分析;第三,没有学会如何利用国外和国内的传统理论资源。

作家兼诗人余世存从“由心生”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认为“相学”和“相面术”虽然属于学问的最后阶段,但自古以来就在人类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个人的外貌是与时代共生的,所以我们应该彼此分离,记住自己的外貌并加以改善,使之正常健康。

作家杜君立从个人生活经历中剖析了“机器时代的病态人格”。认为现代人更注重物质而非精神;他们像机器人一样从事机械工作;他们不会说话,不会笑,甚至没有感情,类似于机器。

同济大学副教授余明峰从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秉哲的表演社会理论入手,以福柯的规训社会理论为参照。他认为表演社会的能力比规训社会的意志更具有强制性,这导致了兴奋和沮丧两种病态,这两种病态共同构成了当代精神的内在形式。

北师大宋教授以“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及成因”为题,以丰富的数据和样本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什么让人们与众不同?第二,谁来定义当代青年的心理特征?第三,是什么塑造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特征。第四,能否把握时代精神?

北京体育大学黄亚玲教授从“和谐奋斗”精神、团结和平精神、爱国奉献精神、创新变革精神、展望未来精神五个方面阐述了北京冬奥会精神。

北京师范大学程光权研究员重温了雅斯贝尔斯的名著《时代精神》,解读了雅斯贝尔斯的时代精神并提出对策,对雅斯贝尔斯思想的历史回响和现实启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把雅斯贝尔斯的努力归结为三句话:一是回归生活世界,二是回归人性常识,三是回归历史性。他呼吁:在今天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潜入历史,沉入其中,保持一种历史性的警惕;学者需要立足于整体的历史意识,超越任何单个国家的利益,投资于全人类的未来利益,成为超越的人。

最后,沈向平教授总结了本次研讨会学者们反映的四种意识:时间意识、精神意识、角色意识、问题意识。第一,时代感是指现在这个时代的精神状态。时间意识本质上是一种现代性意识,也是一种历史意识。第二,精神意识就是研究它的精神。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第三,角色意识是讲“我们”而不是别人的时代精神。角色意识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意识,即一种反身意识。第四,问题意识。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所有个人的公开和肆无忌惮的支配。问题是时代的座右铭,是表达时代内在状态的最实际的声音。意识本质上是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回搜狐多看。

责任编辑: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举办“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名家圆桌论坛
本文地址:http://2qiu.55jiaoyu.com/show-37334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